首页 > 新闻中心 > 精彩书评 > 正文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媒体关注
精彩书评
微信精选
行业信息
 
快捷通道
新书速递
资源下载
图书推荐
精彩书评
招贤纳士
邮购须知
教师需要怎样的情怀——吴维煊《且行且思论教育》编后荐
发布日期:2019-05-28   浏览次数:

认识吴维煊老师还是2008年的事,那时吴老师的书稿《数学能力与数学方法》交给了我,其中的内容是关于处于“弱势”境况中的中职教育与数学学习、职业素养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吴老师在前言的开头写着:“人的一生究竟应当怎样度过? 您最愿意干什么?最适合干什么?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未找到最佳答案。”在当时,这段话似乎只是一个书稿起头的“套路话”,还真是没有引起我特别的注意,因为在我看来那也许就是一个普通教师的应时之作。编创者间的互动往来是图书出版的传统,然而走访并不遥远但处于苏北沭阳县城普通学校的作者,这对于平日劳碌于文字符号中的我而言却成了件很难的事,因此其后的时间成了“失联”的八年。

八年后的2016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深夜,手机屏幕上吴老师的名字突然闪亮起来,我心里有了一种莫名的兴奋,就是那种久违朋友见面的感觉。电话里吴老师依然如当初那样谦逊细致,就自己的新作出版进行咨询沟通。因为这种朋友的感觉,我的意见和建议也非常直白。再后来她依旧如我想的那般较真,因此等了很久邮箱里才收到了《教育在淡定中前行》的新书稿,同时还附了一个长长的文章题录。

我很快浏览了书稿内容,这大体是一部精心梳理的文集,长论文和小随笔相间,文笔淡定从容,置身现实而思虑高远,理性却不乏犀利。首先是内容丰富,这种丰富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对一个数学教师视野的想象。从书的目录排列看,在“关于……”的栏目标题下,教育、管理、文化、学校、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职教,统统纳入了作者的探究领域,这一连串的关键词几乎串起了学校教育的所有内容。吴老师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可她的研究却从课程建设到学科教学,从教育管理到校园文化,从学校生态到师生发展,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似乎有关教育教学的任何一个话题都是作者的思维兴奋点,涉猎之广,令人惊讶。再就是思考的深入,这种深入不仅是她抓住了学校教育的“热点”,而且还探究到了其中的要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学校的归并和转型使得既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显著性变化,特别是职业教育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让教师、学生、家长面临窘境、困惑甚至无奈。可这些常人眼中的“纠结”在书中都成了吴老师课堂教学之外深入探究的崭新领域,《运动式教改:“造概念”与“真教改”的博弈》《勿用“功利”评价教育,强化教育“责任”意识》《“名师”与“官帽”间的畸形嫁接》《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丰富性的根基》……书中这类带有“热词”的文章还有许多,无论是论文还是随笔,立意选题紧贴现实,分析研究系统透彻,实践-经验-理论逐步升华。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些文章的价值即在于此。我相信同行读者很容易在书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并获得启发。

审读加工这部新的书稿,使我有机会对这“失联”的八年里吴维煊老师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个长期工作于学校环境中的编辑,我不得不惊讶于吴老师的丰硕成果,近200篇论文中就有60多篇核心期刊文章,主持并完成省市级课题5项,这在一个地处苏北县城的学校是很难想象的成就。除了诸多的成果,其实她也并不缺少这样或那样的“头衔”:学校第一位获得正高职称者(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宿迁市学科领军人物,等等,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说是许多人羡慕的光环。吴老师虽一直自我定义为一个坚持教学一线几十年的“草根”教师,但我在安排装帧设计时还是特意在封面上方加了一行字——“一个研究型教师的工作感悟”。她不拘囿教学的琐碎,勤于思考,看过书中的几十篇高水平文章和她公开发表的近200篇文章题录后,读者应不难理解封面这行字的特别用意了。

常言道:书如其人。对照着书稿和它的著者形象,我更有感触的是,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一个普通教师有这样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如此丰硕的成果?这很自然就使我回想到本文开始提到的2008年前言的那段话,于是这样的比照很难让人再淡定,再于是在得到认可的前提下,在图书正式出版时修改了原有书名。“且行且思”四个字更能准确反映出作者的个人特质,揭示教师成长“行”与“思”的必由之路。若这本《且行且思论教育》能启发更多教师“且行且思”,行有所得,思有所获,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者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和担当?我想这才是本书出版的真正价值所在。

 
 
Copyright © 2021 江苏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
电话:0511-84446464 邮编:212013
微店购书更快捷
扫一扫
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社会进步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