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精彩书评 > 正文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媒体关注
精彩书评
微信精选
行业信息
 
快捷通道
新书速递
资源下载
图书推荐
精彩书评
招贤纳士
邮购须知
《源》是一座桥 ——读唐萍新著《源》
发布日期:2020-08-20   浏览次数:

“不要怕笔拙,就实实在在地写高桥。”祖父、父亲、老哥哥三辈人传承的执念,很早就化为唐萍的愿望:把生命中纠缠最深的写出来。2019年岁末,一本以高桥为背景的文本《源》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每个人记忆的故乡和童年都是特别的。那里的山、水、伙伴和亲人,在我们几乎将世界走遍之后,才发现他们一直守望在那里,从未离开。

《源》的题材直指高桥,表现出单向性,绝无旁枝。作者既惜墨如金又浓彩重墨写尽故乡。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环环相扣,复沓绵密,像家乡的河流织成的网,像田畴划成的阡陌,是一本只为高桥而写的作品。全书十八个篇章,如同高桥的风貌连环画:藕塘,是高桥才有的藕塘;芦苇,是高桥芦苇的风姿;二爹爹,也是高桥才能走出来的二爹爹,一开口,“多承多承”,是高桥人的亲切与谦恭;甚至舞于空的萤火虫,好像也专属高桥了……

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长于70年代的人,他们的父辈尤其是祖辈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也留下了太多的叹息。过了不惑之年门槛后,人们更愿意用哲学的甚至是宇宙的宏观视野,思索我们何以存活在这世上?我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我们灵魂的声音发自何方,又朝向何处?这些问题,只有大地能回答,只有故乡能回答。

与《源》一书主题契合度最高的是《种子》一文。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代代相传的是样样自力更生,件件亲力亲为。黄瓜,要留种的;玉米,那是做种的;苋菜籽那么小,奶奶也知道好坏。种子有大有小,粒粒精选。稻种、麦种、黄豆种……奶奶用专门的匾子晒它们,会嚼在嘴里,判断再晒几个太阳可以收起来……可是,有一年,偷吃掉了奶奶留的花生种子。奶奶狠狠地打了她一顿,围观的人也一致认为:当然要打,往重了打!作者写道:“这些原生种子绝了,不可逆生了。”

“须得有一书,来记高桥好”,她的心里装着高桥的一切,并不因时空的变化而褪色。像唐萍老师这样蛰伏而潜心的写作者,我相信并不在少数,是他们拓展着既定散文的疆域。

时间之河的阻隔,空间演变造成的疏离,人与人成长历程的陌生化,这是乡愁文学兴盛的原因。如今,所谓的乡愁美学正在被无穷的稀释,冲淡,城市与乡村的整合正在渐进。这是由大交通带来的变化,更大的原因则是互联网络的革命,老乡微信圈,亲友微信圈使散了的又合聚。这是唐萍老师创作《源》的特定背景。

《源》里面最感人的还是高桥的人。作者笔下深情讲述的祖父母、二爹爹、姐姐、大毛、老哥哥、高田美人群体……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群有爱有恨、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履痕。

回到了童年的精神原乡,感动于平凡生命活着的不易,感动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坚韧质朴和道义温情,这些是我们分享上世纪70年代乡村时感到温暖的原因。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本书的写作是作者与亲人、与故土的一次促膝长谈,是一次回归生命本真的精神之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唐萍对于语言是苛刻的,她的文字有《珍珠鸟》《荷塘月色》等的影响痕迹。而她的情感还有一种端庄的老式情怀,这些情怀在《乡酒》《过年》这两章中有集中体现,那些最能代表心底感情的仪式,寄托情怀的乡酒,表达情感的过年美食,都在呈现高桥人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书中多处写到,高桥人志在四方,分散在祖国各地,这本书,写出对高桥远人回归的期盼,这一点寻根、归故的愿望,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所以《源》是一座桥,指引着许多人回归少年故乡的路。

 
 
Copyright © 2021 江苏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
电话:0511-84446464 邮编:212013
微店购书更快捷
扫一扫
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社会进步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