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精彩书评 > 正文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媒体关注
精彩书评
微信精选
行业信息
 
快捷通道
新书速递
资源下载
图书推荐
精彩书评
招贤纳士
邮购须知
学术文化怎样与人民群众结合---评
发布日期:2011-09-01   浏览次数:

学术文化怎样与人民群众结合—评“‘民族’与八十年代的精神征候”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历史中国在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分野是∶她的上层是少数的传统封建地主阶级和近代官僚资产阶级;她的下层是广大的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的工农群众。这个结构一直延续下来,它的本质内涵及其精神气质到今天并无太大改变,而且在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有越来越明显的死灰复燃之势。因此,研究这个结构及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对于理解我们今天中国社会中的种种不合理的怪诞现象;对于用我们纯洁崇高的理想改造现实低下的社会;对于启蒙教育民众,提升他们和整个社会的精神素质,都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练暑生著的“‘民族’与八十年代的精神征候”是这方面的一部探索之作。

纵观人类历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需的要求。这部分人是古代的奴隶主贵族,是近代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兴起和成功,对打破人类原始社会粗陋的平等主义和封建社会愚昧的平均主义对生产力和人的创造性的束缚,是非常必要的,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必须看到和承认,他们的成功不完全是偶然的,而是时代大环境的需要和他们自身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在他们身上,有着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勇敢冒险的素质,聪明灵巧的天赋,和吃苦耐劳的品性,这使他们率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成就。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少数的部分人在创造文明成就之时,也犯下了巨大的罪恶!正如恩格斯所说“奴隶制对原始社会的取代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罪恶的倒退。”这部分人的成功,除了依靠他们正面的勤奋勇敢努力和幸运的机遇之外,在很多时候依靠的是负面的投机取巧、豪夺强占、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奴媚专制等邪恶因素。他们是天使;也是魔鬼。他们创造辉煌;也犯下罪恶。这种精神气质一直延续到人类文明历史的今天。

在当今中国,社会上层已由近现代的封建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演变为所谓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应该承认,他们中的部分人和他们所有人身上的部分品性是好的,是正面阳光的,是依靠勤劳致富,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取得今天的权力,地位和财富的,他们因此成为整个社会和普通民众羡慕,追求,仿效的榜样和目标。但是,也必须尖锐地指出,他们之中存在着大量的败类:不法奸商和腐败官员,以及为他们吹牛拍马抬轿、鸣锣开道、辩护遮羞、奴颜婢膝,丧失了基本人格的无耻“知识分子”败类!而社会的下层,依然是广大的破产失业下岗,在生存边缘的温饱线上挣扎的工农群众。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这个社会结构及其精神气质实际上在近现代的中国早有反映,本书(“‘民族’与八十年代的精神征候”)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大特征就是:“革命文学”的落潮和小资文学的兴起与泛滥。所谓“小资文学”,就是反映城市中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的生活内容、情趣、格调的文学,这部分人既然既是天使,又是魔鬼,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必然是复杂多面,五味杂陈的。早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以张爱玲为代表的伤感颓废灰色文学就是他们的先驱,因此,在九十年代和本世纪以来,张爱玲之类在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中大行其道,成为热门追捧的对象。这种文学反映的是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精神生活,自然带有这个阶级在创造他们的“辉煌业绩”时遗传下来的罪恶痛苦的深刻印记。带着这种印记,他们对生命和社会的看法在本质上不可能是积极阳光,开朗进取的,那种在“成功”的道路上罪恶的争斗,阴险的算计,恶毒的相互伤害和深刻的痛苦,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满了腐朽、没落、灰暗、颓废、绝望的色调,并且为了不至于使自己彻底死去灭亡,时常用他们那罪恶的成功为自己的生活图上一层“甜蜜温馨的”,浅薄轻浮的,虚幻恶心的快乐油彩。其实,这种东西在世界范围内,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派文艺中早有反映,这只不过是他们的孪生兄弟在中国的一个变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中,在这些所谓的“富豪”们的生活和精神中充斥的是低级庸俗,似乎昂贵奢华高档,实则不入流的东西,喝红酒,打高尔夫球,恶俗低劣地玩弄女人,成为他们闲暇生活竞相追求攀比的消遣时尚,而不是把对社会国家天下的高度责任感;对普通民众的正确高尚的领导和救助;对人生,自然,社会的严肃深刻,高雅精致的追求、探索、研究作为自己生命的本真目的和最高准则。

在另一方面,在社会的下层,普通的工农群众依然是贫困苦难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还是嗷嗷待哺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愚昧的、守旧的、落后的。所有这些,都还需要我们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社会改造和文化启蒙,因此,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可以说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工作,但是,它的深度和高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它还特别需要走出所谓的学术研究的繁琐藩篱,贴近实际生活,深入社会上层和下层,在真切生动地把握了他们的本质之后,用纯正崇高的价值理念引领整个社会和人民群众走向理想的未来。

这,就是我们对当前学术文化怎样与人民群众结合的一点感悟和深深期待!

(苏小松)

 
 
Copyright © 2021 江苏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
电话:0511-84446464 邮编:212013
微店购书更快捷
扫一扫
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社会进步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