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精彩书评 > 正文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媒体关注
精彩书评
微信精选
行业信息
 
快捷通道
新书速递
资源下载
图书推荐
精彩书评
招贤纳士
邮购须知
探寻生态批评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4-08-25   浏览次数:

作者:程相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时间:2014/8/22 9:49:06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型文学批评首先诞生在北美,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壮大,其足迹目前已经遍布世界。张嘉如是国际生态批评界比较活跃的华人学者之一,其新著《全球环境想象:中西生态批评实践》(江苏大学出版社)以深切的生态关怀,比较充分地展示了华人学者生态批评研究的特点与实绩。

全书包括四部分:生态批评研究、动物批评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研究以及禅宗生态批评研究。这四部分又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分别对应于作者的双重身份——在“西方”工作的“华人”学者:前三部分所采用的批评论述皆以西方意识形态批评为主,最后一部分则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统,这些研究都是生态批评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我看来,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为生态批评探寻并确立了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的基础,使得该书的意义超过了一般的文艺批评而获得了哲学与美学的深度。根据生态伦理学的思路,西方学者在讨论动物伦理时所提出的关键词就是“动物权利”:人有生存权,人也是一种动物,所以,人之外的一般动物也应该有生存权。但是,张嘉如在讨论生态伦理的时候,则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的感性伦理思路。她引用的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的名言:“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里的“见”与“闻”均带有一种感悟到动物本身作为有血有肉生命体的生命价值的意思,由此领悟进而产生移情作用,最后转换成自我道德约束。简言之,张嘉如所发掘的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基础是人的“不忍之心”。如果说当代西方的生态伦理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理性知识”,那么,基于人的“不忍之心”的中国生态伦理则是一种包含着浓烈感情体验的“感性智慧”。

身处西方学术界的张嘉如切身感受到西方学术霸权,比如,该书第二章讨论到世界环境文学的不平等问题,指出西方学者所列举的文学“范例”都是以英文写成的,华文自然文学很少被介绍到华文世界以外的地方。有鉴于此,作者力图扎根中国传统文化血脉而构建一种既有别于西方生态批评话语,又能与之平等对话的生态批评模式。而要实现这样的学术目标,决不能一味地、不加辨析地赞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必须遵照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构建。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嘉如的新著也回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时代课题,其学术价值已经超越了生态批评研究领域。

 
 
Copyright © 2021 江苏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
电话:0511-84446464 邮编:212013
微店购书更快捷
扫一扫
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社会进步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