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背后——晚明张岱的生活美学
文/任辉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四百年前,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发出了如是慨叹。前半生富贵闲适,风流纨绔;后半生颠沛流离,贫困潦倒。1644不仅是历史交替的界线,也是他人生命运的转关。然而这位被誉为“晚明小品圣手” 的文学巨匠,在后世对他的解读中,却充满了误会和偏见。
江苏大学出版社2025年7月新书《浮华背后——晚明张岱的生活美学》,以张岱所著回忆录《陶庵梦忆》一书为线索,从个体微观的视角切入,带领读者重回四百年前的历史现场,还原一个真实有趣却不乏深刻厚重的晚明灵魂。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张岱生活美学的实践内容。从“物”“人”“事”“时空”四个维度入手,包含美食佳馔、自然风物、闲赏长物等“物之美”;才女名妓、巧匠名伶、癖人异士等“人之美”;文人雅士、日常趣事等“事之美”;起居园林、悠游行旅、时令节庆等“时空之美”,全景式复现以张岱为代表的晚明江南文人日常生活美学世界。
下编从生成基础、范式特征、情感内核与精神意义四个角度,研究分析浮华表象背后的深层美学与文化密码。本书通过挖掘研读《沈复燦钞本瑯嬛文集》中新发现的史料文献,对明清易代之际,张岱在绍兴地区尤其是南明鲁监国政权的建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揭示。同时将研究范围延伸到张岱在入清之后的生活境遇与精神心态,以此为契机,深入剖析《陶庵梦忆》中晚明日常生活的回忆书写所承载的家国与命运之思。
国破家亡后,如何在乱世浮沉之中抗争残酷的现实与不公?如何在信念崩塌之后抵御幻灭与虚无?又如何在废墟瓦砾之上重建自我的生命家园?张岱的一生或许昭示着:真正的生活美学绝非锦衣玉食的堆砌,而是看透生活的破碎荒诞本质后,依然愿意拾起那些闪光的碎片,以深情与坚韧将它们拼凑成心中那轮不灭的月亮——一种在任何时代都能安顿心灵的审美态度与生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