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精彩书评 > 正文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媒体关注
精彩书评
微信精选
行业信息
 
快捷通道
新书速递
资源下载
图书推荐
精彩书评
招贤纳士
邮购须知
在唐诗中涵养“知农爱农”情怀 ——《唐诗里的农耕文化》有感
发布日期:2022-12-28   浏览次数:

“在诗意之城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在百廿学府传承中华文明价值,用青春奋力书写最美的诗行!”《唐诗里的农耕文化》是唐诗与农耕文化的碰撞。当古老的农耕文化相遇青春的当代青年,会开出怎样的时代之花呢?

《唐诗里的农耕文明》一书从传统农具的独特视角,系统梳理了农耕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唐诗里的农耕文化元素,通过探究唐诗中农具所折射出的羡农、悯农、爱农情怀,加深对于人类典范农耕文化精神的理解,帮助我们树立文化自信与传承农耕文化传统的使命感。

——2020级 陈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师告诉我,这曾经是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在哈萨克斯坦,我的童年也曾经有这样的回忆。现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代替了古代农耕,但是我们对原始朴素的农业都依然怀有感激之情。

——2019级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 战野TOLEUBAYEV ZHANDOS

书中提到“沟堘流水处,耒耜平芜间。”古诗通过“沟塍”、“耒耜”等标志性的事物联想到农人劳动的具体场景,形象地将农人躬耕田野、辛苦劳作的模样展现出来,富有生活感,别有一番趣味。耒耜,扮演着将人的生存、娱乐同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角色,是农民与土地联系的重要纽带,更是人与土地产生关系的最初中介物。当代青年人应该有意识地回归土地,去接触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不妨去江苏大学校园里的”耒耜大楼“打个卡吧!”

——2021级 王卫华

从书中,我认识到了“犁”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汉族文化的象征。“犁”作为见证物,体现出胡汉尚往来和文化交融的局面。“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游牧民族受农耕民族影响,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在频繁的民族交融中学会了使用“犁”,种植农作物,在沿袭旧俗的基础上,借鉴新俗,农耕与畜牧并行,开启织衣耕种的新生活。“犁”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紧紧相连,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传统农具被赋予了新的农耕文明内涵,这也开拓了我们当代人的视野,丰富了传统农业观念。

——2021级 张叶

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作为四大文明之一,农耕文明可谓是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们就脚踏土地,背倚蓝天,借着上天赐予的风和雨,顺天时、量地利,过着国泰民安的生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正是农耕文明最真实的写照。听着诗里的句子,眼前仿佛闪过农民伯伯们的挥汗如雨,闪过他们弯腰种麦,又或是秋收时他们脸上笑着而堆起的皱纹。这是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壮美景象!

——2022级 夏梦迪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洛阳有愚叟》,整首诗带给我的是一种闲适恬淡的心态,一种寄情于田园山水的豁达,一种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心境。“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这句更体现了作者的开阔和洒脱,他拥有一种天地广袤的气魄。人活在世间,充满着世俗的烦恼,我们被世间的琐事所围绕,如果能在闲暇之余去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体会田园生活的惬意,看淡人世间的名利纷争,一切归于简单,生活一定会更加纯粹。古人的智慧在当今同样能够感同身受。

—2022级 周子钰

斧,粗犷豪放,不仅是砍伐工具,也是将士作战的兵器,从古至今有广泛应用。从书中《仪仗原型——斧》专题,我读韦应物《长安遇冯著》以斧“采山”写盼友人斧斩荆棘,破旧立新的快然旷达。斧之洒脱,孕育古人的大道智慧。又从杜甫《枯棕》斧斤大肆砍伐棕榈中读出人与自然的相处中的矛盾,更从被斧践踏后的生命,“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瞥见动荡的时代。诗人们借斧之口表达其复杂感慨与怜悯惶然。斧,可以是“齐物之物”,亦可手握成器,斩尽奸佞,如何使用,在一人之手。古人之道,寓于一斧,诗人们渴望以斧斩尽难以根除的丑恶,斧的形象在诗人笔下多维多元,显示中国文化厚德载物,博大精深的独特的作用。

——2022级欧阳晨

书中《躬耕之乐—锸与耨》专题《置锸种柳,为茂他辰》一文提到自安史之乱后,韦应物兢兢业业、勤政爱民,一心想好好治理战乱后的洛阳,与年少轻狂不羁形成极大反差。而这一变化也体现在他的诗中,《西涧种柳》中“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载下柳树岂是为了给自己一片庇护,毕竟它繁盛之时还在将来,于平淡悠远中见志,胸怀苍生,柳庇后人。先提为官,再提种柳,最后发出感慨,未提百姓却字字现百姓,于平淡田园中吐露一颗爱民之心,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倾佩。

——2022级 钱怡婷

“耒耜是人类躯体的延伸,有了耒耜,才有了春耕秋收。”这个上有曲柄、下为犁头的木叉形农具,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依时而作”“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也涌动着他们顽强生长、与自然较量的勇气和力量。因而,我们看到了忙碌充实的农家春耕,感受到虔诚有礼的耒耜耤田……深入的阅读让我愈发认识到——唐诗里的农耕文化,是一个广博、深厚而温暖的知识与情感体系:不仅是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身影、与时俱进的更新改造,更有“霈泽施蓬蒿”、“四邻耒耜出”的人与自然的情感传递,更有杜甫和柳宗元等许多诗人对社稷苍生的无限怜悯与牵挂。

——2022级 姚祎纯

虽然唐诗对我来说还有一定难度,但我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人勤劳朴素的传统美德,感受到中国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感受到中国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

——2019级 巴基斯坦留学生 张荣飞 ZIA UR REHMAN

书中写到,在几近“沸鼎”的苦热天气里,农人久旱盼雨,终于,“霈泽施蓬蒿”、“四邻耒耜出”。雨至喜雨,耒耜出耕的全过程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气候、动植物互相依存的关系。华夏先民在四时交替、阴阳变化和雨雪晴霭中,总结出农业经验,体现了华夏智慧,值得当代人的用心传承和发展。

——2021级 林丽

从唐诗中寻找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以农具为切入点挖掘不同的唐诗风情,以农业为落脚处感悟别样的人生之道,让农民辛勤劳作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从《唐诗里的农耕文化》中体会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也能品味悠闲、静谧的田园生活,更能从一个个人生际遇中探求一代文人墨客的风骨,一位劳动人民的智慧,一个朝代、一段时期的历史与魅力。唯“知农”才能“爱农”,“爱农”后的“立德树人”,会更有力量。

——2020级 雷霞

在唐诗里感受到的各色农具、农事、风俗……,让农耕文化与新一代青年人深入接触,《唐诗里的农耕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

 
 
Copyright © 2021 江苏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
电话:0511-84446464 邮编:212013
微店购书更快捷
扫一扫
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社会进步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